
膠東在線3月21日訊(記者 鄔勇)3月21日,記者從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《煙臺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近年來,煙臺全市水利系統錨定市委“1+233”工作體系和“12335”中心城區建設格局,大力推動重點水利工程建設,較好地開創了全市水利高質量發展新局面。在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以及國家、省積極推進現代水網建設的時代背景下,《煙臺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》于2022年12月經市委、市政府審議通過后印發實施。
思路布局:
根據全市自然地理特點、資源稟賦條件,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定位,以保證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為重點,以智慧化為動能,以水資源配置為抓手,以水網絡建設為支撐,以水旱災害防御為底線,市縣自足、適度超前,河庫相連、骨干支撐,河河攔蓄、供需優配,構建形成“兩干五庫七脈支撐、三區五源五水統籌”的全市現代水網格局。
“兩干五庫七脈支撐”中的“兩干”是指南水北調東線一期、二期兩大調水干線!拔鍘臁笔侵搁T樓、老嵐、王屋、沐浴、崖后(規劃)五座大型水庫!捌呙}”是指五龍河、大沽夾河、黃水河、界河、大沽河、王河、辛安河七條骨干河流。
“三區五源五水統籌”中的“三區”是指,中心城區(芝罘區、萊山區、福山區、牟平區、蓬萊區、黃渤海新區、高新區、長島綜試區、昆崳山保護區)、南區(棲霞市、萊陽市、海陽市)、西區(萊州市、招遠市、龍口市)!拔逶础笔侵傅乇硭、地下水、再生水、海淡水、外調水!拔逅笔侵杆踩、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環境、水文化。
到2025年,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1億立方米、水資源調配能力1.20億立方米,河道綜合治理1210公里,規;┧こ谭⻊辙r村人口比例達到85%以上。水資源調蓄和配置能力顯著提升,洪澇災害和超標準洪水防御能力顯著增強,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,初步建成現代水網新格局。到2035年,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3億立方米、水資源調配能力1.88億立方米,河道綜合治理950公里,規;┧こ谭⻊辙r村人口比例達到90%以上。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,防洪體系更加完善,持續嚴重干旱、特大洪水及重大突發水安全事件有效應對,骨干河道生態廊道體系全面建成,智慧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,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。
規劃主要特點:
(一)聚焦中心城區,構建“市縣自!惫┧窬。面對我市水資源短缺制約瓶頸,《規劃》堅持“開源、節流”并重,按照“積極開發地表水,保護利用地下水,加快使用再生水,有效配置海淡水,綜合調配外調水”原則,開展水源工程及連通工程建設,增加供水及調配能力。統籌“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再生水、海淡水、外調水”五種水源配置,優化“中心城區、西區、南區”三區供水格局,實現“民生、產業、應急”三項重點保障。到2035年,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4.93億立方米。水庫總庫容達到24.46億立方米,新增供水能力4億立方米、水資源調配能力1.88億立方米,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60%,工業及市政雜用再生水量達到52萬立方米/天,海淡水利用量達到27萬立方米/天,占用水總量的6.6%。在不調引客水的情況下,全市及中心城區平水年、枯水年實現自保。
中心城區是現代水網建設的主戰場,規劃實施東線、中線、西線“三線”水網工程建設,加大再生水及海淡水利用,構建“兩干三線多源互濟”的中心城區供水保障格局。2025年前,西線:實施沐浴水庫-龍門口水庫連通工程,并利用已建成的棲霞向黃渤海新區供水工程,實現清水河黃崖底橡膠壩-沐浴水庫-龍門口水庫-庵里水庫-門樓水庫-山吳家水庫連通,打通市區西線供水通道,實現向黃渤海新區、芝罘區供水,新增水資源調配能力6萬立方米/天;中線:以老嵐水庫投入使用為契機,實施門樓水庫-老嵐水庫連通以及大沽夾河水資源開發利用,新增水資源調配能力20萬立方米/天,為中線供水格局形成奠定基礎。2026至2035年,中線:建設崖后水庫,實施崖后水庫-老嵐水庫連通工程,實現中線貫通,新增水資源調配能力20萬立方米/天;東線,論證實施牟平區沁水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,在牟平供水自保的基礎上,加大高陵水庫向西部主城區調配水量,形成中心城區東線供水格局。
(二)聚焦防洪工程,筑牢“安居樂業”防護網。面對防洪體系不完善問題,《規劃》聚焦防汛薄弱環節,統籌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和堤防達標建設,強化洪水預警、風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設,全面提升洪澇災害防御能力和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。新建老嵐、萊陽崖后2座大型水庫及萊陽南泗莊、萊州林格莊、海陽十字夼等中型水庫,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由13.85億立方米增加到17.96億立方米。完成萊州留駕4座大中型水庫、78座小型水庫及32座攔河閘壩除險加固。到2035年,新增河道治理長度2160公里,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由80%提升至90%,新增山洪溝達標長度150公里、海堤達標長度50公里。
(三)聚焦河湖保護,繪就“人水和諧”生態畫卷。面對水生態保護的薄弱環節,《規劃》堅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以重點河流為骨架構建綠色廊道,以重要湖庫為關節保障水生態動力,以全流域為肌理延展水生態自然本底,持續推進水生態空間管控、水環境保護、河流生態系統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。到2035年,完成大沽夾河、清洋河等14條“母親河”和85條河流生態廊道建設,新建母親河生態廊道約300公里,基本實現骨干河流生態治理全覆蓋。新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175平方公里,水土保持率達到80.27%以上,實施生態綜合治理小流域63條,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。
(四)聚焦智慧化,賦予“智水管理”新動能。面對水利管理短板弱項,《規劃》按照“需求牽引、應用至上、數字賦能、提升能力”發展要求,加強水利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,搭建一個綜合數字平臺,構建“4+N”應用系統,打造全市水利一張圖,提升現代化水管理水平。到2035年,完成門樓等34座大中型水庫(含規劃)數字孿生工程、大沽夾河等7條骨干河流數字孿生流域,全市水利數字化平臺系統完成構建,重點水利工程數字化率達到95%以上,形成智慧水利基礎架構,水管理能力全面提高,水利體制機制全面深化,治水管水能力進一步提升。
(五)聚焦水文化,實現“產水相融”新發展。面對水文化不濃厚、水產業不發達問題,《規劃》依托“山、河、海、湖、城、島”等資源稟賦條件,以建設水文化景觀新載體、打造水旅融合新路徑、構建水農融合新業態、創建水經濟循環新模式為抓手,通過政府引導、市場發力、共建共治將水景觀魅力轉化為水經濟動力,構建水生態-水景觀-水文化-水經濟高層級產業體系。到2035年,建設大沽夾河、五龍河、黃水河、大沽河、界河、王河及辛安河等城市生態濱河生態景觀帶285公里、水文化景觀節點78處。建設市級水利歷史和水文化展覽館1處、縣級水文化展覽館10處、水情教育基地4處。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50條(段),創建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4處。
2023-2025年,規劃建設供水保障、防洪減災、水生態環境、智慧管理、水文化景觀5大類、121項工程,估算投資約229億元。2026-2035年,規劃建設供水保障、防洪減災、水生態環境、智慧管理、水文化景觀5大類、212項估算投資約為845億元。